第272章 税赋改革初设想

从民间考察归来的杨玉环,心情久久无法平静。那些百姓们在沉重税赋下艰难生活的场景,始终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。她深知,若要真正改善民生,让百姓过上好日子,税赋改革势在必行。于是,在回宫后的第二天,她便迫不及待地求见李隆基,准备与他商讨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。

宫殿内,李隆基正坐在龙椅上,审阅着堆积如山的奏折。看到杨玉环进来,他放下手中的奏折,脸上露出关切的笑容:“爱妃,今日前来,可是有什么要事?”

杨玉环走上前,恭敬地行了一礼,神色凝重地说道:“陛下,臣妾近日微服出宫,深入长安周边的城镇乡村,考察了百姓的生活状况。这一趟下来,臣妾发现,沉重的税赋已然成为百姓生活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,我们必须尽快改革税赋制度,减轻百姓负担。”

李隆基微微皱眉,坐直了身子,说道:“爱妃,你且详细说来,这税赋究竟存在哪些问题?”

杨玉环深吸一口气,条理清晰地阐述道:“陛下,如今百姓所承担的税赋,实在过于繁重。且不说各种名目的赋税让百姓应接不暇,单就征收方式而言,便多有不合理之处。臣妾在民间看到,许多贫苦农民,一年到头在田间辛勤劳作,本就收入微薄。一旦遭遇天灾,庄稼减产,他们的生活更是陷入绝境。可即便如此,按照现行的税赋制度,他们仍要缴纳足额的赋税。这让百姓们如何承受得起?有的人家甚至为了交税,不得不卖掉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和牲畜,生活陷入极度困苦之中。”

李隆基听后,神色变得严肃起来,他点了点头,说道:“爱妃所言极是,朕也有所耳闻。只是这税赋改革,牵一发而动全身,需谨慎行事。你可有什么具体的想法?”

杨玉环见李隆基认可了自己的观点,心中涌起一丝希望,她继续说道:“陛下,臣妾以为,首先要对税赋的征收标准进行调整。对于那些真正贫困的农民,应适当减免赋税。比如,家中土地不足一定数量,且收成低于平均水平的农户,可以减免部分甚至全部的田赋。这样,能让他们有更多的余粮维持生计,也能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。”

“再者,对于商贾阶层,也应重新审视税赋政策。如今商业繁荣,商贾们获利颇丰,但他们所缴纳的税赋,与他们的财富增长并不匹配。我们可以适当提高商贾的商税,特别是对那些经营奢侈品、利润丰厚的行业,增加税收额度。如此一来,既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,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贫富差距。”

“另外,在税赋的征收方式上,也需做出改变。现行的征收方式,多以实物为主,这给百姓带来了诸多不便。比如,农民要将粮食运送到指定的仓库交税,路途遥远,耗费人力物力,且粮食在运输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损耗。我们可以考虑推行货币税,让百姓以铜钱等货币形式缴纳赋税。这样,百姓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灵活安排交税时间和方式,也能减少运输等中间环节的损耗。”

李隆基认真地听着杨玉环的阐述,不时微微点头。待杨玉环说完,他沉思片刻,说道:“爱妃的想法颇有道理。只是这改革方案,还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。税赋改革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社会稳定,不能有丝毫马虎。”

杨玉环连忙说道:“陛下圣明,臣妾明白此事的重要性。臣妾建议,召集朝中的户部官员、经济学者以及一些有经验的地方官员,共同商讨这一改革方案。他们熟悉税赋事务和各地的实际情况,一定能为改革提供更全面、更切实可行的建议。”

李隆基同意了杨玉环的提议,当即下令,让户部尚书尽快召集相关人员,进宫商议税赋改革事宜。

几天后,朝堂上,一场关于税赋改革的激烈讨论展开了。户部尚书率先发言:“陛下,娘娘提出的税赋改革,确实切中时弊。只是这改革涉及面广,实施起来难度不小。比如,重新确定贫困农户的标准,这需要对各地的农户进行详细的清查和评估,工作量巨大。而且,推行货币税,也存在诸多问题。目前市面上货币流通量有限,百姓手中的铜钱并不充裕,若强制推行货币税,可能会导致货币短缺,物价上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