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6章 长安诏书

黄鹤楼情缘 贾文俊 1950 字 13天前

长江的晨雾尚未完全散去,宛如一层轻柔的薄纱覆盖在江面,远山如黛,勾勒出天地间朦胧的界限。李白的扁舟正欲解缆,继续溯江而上,探寻他梦中更深的山水与诗情。许湘云正在船头跟着李白新教的调子轻声哼唱,李沛然则在仔细擦拭李白昨日赠予他观摩的一把古剑。江风带着水汽,清凉而宁静,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首待写的诗篇里。

然而,一阵急促而陌生的马蹄声,如金石般凿破了这片水墨画般的静谧。蹄声自远及近,沿着江岸官道疾驰而来,目标明确,直指他们这叶小小的孤舟。

“老师,好像有人冲我们来了。”李沛然率先警觉起来,握紧了手中的剑,下意识地挡在了许湘云和李白身前。经历过水匪事件后,他的警惕性提高了不少。

李白循声望去,眉头微蹙,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澜。他洒脱半生,朋友多,但如此急切寻来的,往往并非只是诗酒故人。

舟子将船暂泊岸边。只见三骑快马旋风般冲至近前,为首者是一名身着青色官袍、风尘仆仆的信使,他勒紧缰绳,骏马扬蹄长嘶。信使利落地翻身下马,目光扫过小船,最终定格在白衣飘逸的李白身上,他显然早已熟知李白的形貌。

“前方可是蜀中李太白先生?”信使声音洪亮,带着官家的威严与急促。

李白立于船头,衣袂随风,淡然道:“正是李某。足下何事如此匆忙,竟惊扰了这一江春水?”

信使闻言,立刻从怀中取出一只精美的铜筒,双手高举过顶,朗声道:“卑职奉诏而来!陛下有旨,征召李太白先生入京觐见!此乃中书签发的诏书,请先生接旨!”

“诏书?” “入京觐见?” 许湘云和李沛然几乎同时惊呼出声,两人对视一眼,皆看到对方眼中的震惊与难以置信。

他们知道历史上有玄宗下诏征召李白入京的盛事,那是李白人生中最辉煌的顶点,“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”的豪情就源于此。但他们从未想过,自己竟会亲身成为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的见证者!它就这般突如其来,在一个平凡的清晨,砸在了他们的眼前。

李沛然瞬间想到的是历史课本上的记载,心情复杂难言:既是见证历史的激动,又隐约知道这辉煌之后的曲折。许湘云则更直接地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冲击,为他们终于等到这一刻而兴奋,也为即将到来的分别而涌起强烈的不舍。

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李白身上。

然而,预想中的狂喜并未立刻出现在李白脸上。他静立原地,接过了那封沉甸甸的诏书。他修长的手指缓缓抚过铜筒上精致的纹路,动作甚至带着一种罕见的郑重与迟疑。他脸上的神情极为复杂,那双惯常闪烁着醉意与诗意的眼眸里,此刻翻涌着惊涛骇浪——有终于得偿所愿的激动,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,但更深层的,是一种连李沛然和许湘云都能隐约察觉到的、与他平日洒脱形象不符的凝重与矛盾。

信使见李白沉默,补充道:“陛下赏识先生诗才,特召先生入翰林院待诏。此乃旷世恩典,天下士人莫不钦羡,请先生速速准备,随卑职启程赴京!”

“翰林待诏……”李白低声重复了一遍这个官职,嘴角似乎微微上扬了一下,但那笑容并未抵达眼底。他缓缓打开铜筒,取出了里面明黄色的绢帛诏书。

晨光落在诏书上,仿佛为其镀上了一层神圣的金边。李沛然和许湘云屏住呼吸,看着李白阅读那份足以改变他一生乃至中国文学史的文书。那一刻,江流无声,天地间似乎只剩下那道明黄和白衣诗人沉默的身影。

良久,李白轻轻卷起诏书,抬起头,目光扫过满脸期待的信使,最终落在两个年轻的“弟子”身上。他的眼神已恢复了些许平日的清亮,但深处的波澜并未平息。

他对信使洒脱一笑:“有劳天使远来辛苦。此等大事,容李某稍作安排,并与小友话别。请稍候片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