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沛然捏着那张质地粗糙、墨迹尚新的花笺,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。笺上寥寥数字,却像一道惊雷在他心头炸开——“谪仙饮中客,昨夜泊汉阳”。李白,他追寻了这么久的目标,竟然就在一江之隔的汉阳!消息来源,正是那个让他和许湘云哭笑不得的“江夏李白诗友共研社”。
事情源于三天前。茶楼张翁捋着胡须,神秘兮兮地告诉他们,城西有一群极为推崇李白诗作的文人,时常聚会,或许能有些消息。抱着万一的希望,两人按照地址寻去,结果在一处颇为雅致的庭院外,被两个身穿自制“青莲衫”(一种染了淡青色、袖口绣了简易莲叶纹样的长衫)的年轻学子拦住。
“二位也是来参加今日‘共研社’雅集的?”其中一人热情地问,“可曾背诵得《大猎赋》全文?或有新近摹写的太白先生诗帖?”
李沛然与许湘云面面相觑。《大猎赋》他们知道,但背诵全文?至于诗帖,他们手里倒是有几首“未来”才会面世的李白名篇,但这能拿出来吗?
好不容易凭着李沛然几句对《蜀道难》的精准点评混了进去,里面的景象更是让他们大开眼界。只见二三十个年纪不一的男子,皆是一脸狂热,有的在激烈辩论李白某句诗中的用典是出自《庄子》还是《列子》,有的在展示自己精心收集的、不知真假的李白游历路线图,更有甚者,当场挥毫,模仿李白风格写诗,写完后还互相品评,争得面红耳赤。
“这……这简直就是大唐版的‘李白粉丝后援会’啊。”许湘云凑到李沛然耳边,用极低的声音感叹,语气里满是荒谬感。
李沛然深以为然。他试图将话题引向李白当下的行踪,却屡屡被拉回对已流传诗作的无限解读和崇拜中。这些“粉丝”对李白过去的作品如数家珍,但对偶像此刻身在何方,却只有一些道听途说、互相矛盾的猜测。一场聚会下来,李沛然听得头昏脑胀,除了感受到唐代文人追星的疯狂外,几乎一无所获。
就在他们失望而归时,那个在聚会中一直沉默寡言、坐在角落抄录诗文的青衫少年,却在院门外悄悄追上了他们。
“二位……是在寻访李太白先生?”少年声音不大,带着些腼腆。
李沛然心头一动,拱手道:“正是,小兄弟可有指教?”
少年左右看看,从袖中取出那张花笺,快速塞到李沛然手中,低声道:“这是社中一位师兄今早刚从汉阳来的商队那里听说的,尚未证实,你们……你们莫要声张。”说完,不等李沛然道谢,便匆匆离去。
于是,便有了开头那一幕。
“汉阳!这么近!”回到他们临时的家——那间位于城南小巷、与张翁茶楼仅一墙之隔的简陋小屋,许湘云也兴奋起来,“那我们赶紧过江去找啊!”
李沛然相对冷静些,他摊开那张花笺,眉头微蹙:“消息未经证实,汉阳说大不大,说小也不小,我们人生地不熟,盲目去找如同大海捞针。而且,这等私人聚会的信息,我们两个陌生人贸然前去,只怕连门都进不去。”